校友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校友动态

超越自我 志存高远——记上海北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少秋

来源: | 日期:2015年11月19日 | 浏览次数:1310次
    超越自我 志存高远

    ——记上海北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少秋

    文 宋晓艳 张新岳


    秦少秋,男,1989——1993年就读于西安财经学院营销专业,现任上海北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摘自《现代工商》2015年四月刊。
    作为一个成长于大西北、创业于上海滩的山东企业家,秦少秋给人的初次印象是超于同龄人的沉稳和谦和,尽显儒商的风度。采访中,秦少秋谈到个人创业的经历、谈到民营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谈到市场预测和企业应对等等一系列的话题,他给人进一步的感觉,是一个注重内心修炼,不断探求,厚重睿智,放眼未来的创业者。
    对于企业,他自己认为:“做到这份上,其实已经不是个人累积多少财富的事,而是自己的一份责任,是身后员工团队的殷殷期望,还有社会担当的自觉意识。”


    励志创业——在创业中夯实人生的基石
    个人的创业机会基于社会改革进步的大背景,但更基于自身的励志笃行,孜孜以求,不懈努力。在经济改革风起云涌的90年代初期,上海——这个曾经辉煌而后又衰落的大都市,正以打造现代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经贸中心、服务中心的国家战略定位,用充满活力的崭新面貌,激发了无数人的创业梦想。秦少秋,就是其中之一。
    1993年,他从西安财经学院营销专业毕业,只身一人闯荡南方,寻找自己的人生理想。
    不久后,他供职于厦门大洋集团,后被派驻上海从事房地产营销工作,开始了他的人生历练。当时,整个房地产业处于低迷状况,缺乏房地产营销系统理论和专业人才这为秦少秋提供了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机会。在操作第一个销售楼盘“泰和新城”的时候,具有营销专业知识的如鱼得水,因为他深知满足客户第一需求成功销售的重要前提。于是,通过详细的调研考察,秦少秋明确了销售的主导策略,把产品定位为“微利房”,并报公司组织实施,成为全国第一批按揭房的成功案例。由于销售业绩和社会效益显著,该项目获得全国1995年“微利房金奖”。
    此后,为了拓宽自己对房地产领域的认知,1995年秦少秋决定进入东方房地产学院首届研究生班学习,全面系统地学习房地产经济理论,了解政府的行业政策,向同学求教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实践经验,那段时间,他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他认为:“学习就因该像海绵吸水一样,而非浅尝辄止。”
    1996年,秦少秋敏锐地洞察到房地产行业缺少销售专业机构的市场状况,他立即筹资3万元创办了上海北孚营销代理有限公司。创业之初,办公室租的十80平方米的公寓,人员只有七八个,接手的第一个项目十浦东花木地区空置多年的“花木小区”。经过秦少秋的精心策划,不辞辛苦,“花木小区”不到一年实践就销售一空。这是秦少秋得到的第一桶金。创业初期,每年的收益都在1000余万元。一个个楼盘的销售,不仅为企业赢得了荣誉,同时也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积累了资金。北孚因其全程营销的崭新理念和销售业绩,六次获得上海市房地产经纪行业最高奖“金桥奖”,2006年获得“全国优秀房地产经纪机构”荣誉称号。
    2002年,北孚开始跨入房地产开发领域,当时一些房地产企业因经验不足,资金断裂,造成了一批停工建设的“烂尾”项目,既严重破坏城市景观,又影响周边居民生活,不断有居民上访。因此,这些“烂尾”项目成了政府的“重点”工程。秦少秋主动协助政府参与闸北虹口等区域的旧城改造。其中,接手了一个紧邻闸北客运站的“协和小区”项目,这是一个“半拉子”工程。接手以后,秦少秋才发现困难重重,是“烂尾”项目中的硬骨头,有原开发商和入住居民没处理的遗留问题,有动拆迁的安置问题,有开工楼盘和入住居民的矛盾冲突问题,有小区规划设计重新审批问题,还有突破原定预算资金统筹问题等等。面对纠缠不清的问题和困难,秦少秋扎根一线,迎难而上,逐一梳理,加强政府、居民的沟通,求得理解,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花了三年时间,终于把一个破败不堪的棚户区,改造成一个环境良好的新家园。随着在开发领域做大做强,2006年北孚集团的成功收购上海业股份有限公司,秦少秋被选举为这家上市公司董事长。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一路走来秦少秋深有感触。今日的北孚集团非同昔比,经过10多年的成长发育,已成为一个多领域、跨地域的投资型企业,旗下有17个全资或者控股参股公司涉及证券投资、股权投资、IT技术应用、装配式建筑材料生产、物业管理、现代农业开发等相关领域。但是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秦少秋体会更多的是人生历练和人生感悟,呈现的是一份淡定从容,他说:“做企业不是一帆风顺,别人看你往往是成功的一面。其实,我自己做企业近20年,有成功,也有过挫折,因为年轻缺乏经验,视野不宽,不够审慎,也有巨额投资血本无归的教训,碰到的困难不是亲为,很难想象。但是,既然是你自己选择的目标,就要知难而进,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下去,讨巧的近路是没有的。过去的挫折教训,更是积累的一份宝贵的财富。艰难曲折,励志笃行,正式跌宕起伏的创业经历,夯实了秦少秋的人生基石。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实现第二次创业
    北孚集团的转型发展十基于秦少秋对市场背景和产业选择的深刻思考。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经济低迷。国内经济传统产能过剩。国家发展战略发生变化。当时的房地产行业不断受到政策调控,导致市场空间收缩,单一经营的风险越来越大。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秦少秋开始思考改变接下来企业的发展道路,这就是转型发展的开端。
    谈到对企业转型发展的认识,秦少秋说:“就我自己来讲,对传统产业,特别是房地产业,无论是专业理论还是实践操作,都比较顺手。但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在舒适环境中就看不到自身的危机。转型发展对企业来说实际操作可能会困难重重,但这条路必须走。”
    未雨绸缪,机遇永远留给准备的人,为了让企业能够顺利转型,秦少秋带领团队系统地参加各类讲座和学习班,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实地考察活动,积累知识,不断充实。秦少秋及企业高管还在北大、清华、交大进修学习,除了向相关领域的专家、商界精英讨教,深化对相关领域的产业认知之外,还充实了他们适时而发的思维创造力。
    如何转型发展,核心是创新驱动秦少秋从机制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入手,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发展。机制创新,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设计方向,通过股权、期权、分成、奖励等一系列短期和中长期的激励分配方式,激发团队的创业才智。组织创新,就是改变企业治理方式,经营权下放,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把集团中心放在投资管理和资产管理上;同时坚持“敬无爱人 自强不息”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以经营目标为导向,根据产业差异,打造以总经理为核心的“担当 协作 共赢”的团队文化,激活企业的内生动力。技术创新,就是采用产业前言的新科技,新技术,运用到项目开发和产品开发中,形成产业竞争力的先发效应。
    通过创新驱动,北孚集团逐步形成了金融投资服务,建筑节能工业化生产、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三大业务板块布局i,在新产业、新项目、新产品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金融投资服务领域,北孚力求打造专业的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提供证券投资、财务顾问、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现在农业产业基金、企业重组与并购等多种金融服务产品,升华金融服务内涵,拥有一批固定的客户群体,逐渐在行业形成有特色的优势品牌。其中,北孚集团旗下上海紫贝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赚个宝”互联网金融平台,让投资者只需根据每日专家建议,进行简单明了单一或组合投资,使得中小投资者享受到专家级的理财服务,真正实现了金融普惠。
    在建筑节能工业化生产领域,秦少秋借助原有产业优势,适时转型成装配式建筑材料的生产,以工业化生产方式,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工期,改变传统房地产开发中高人力成本、高浪费、高能耗的现象,走节能环保的产业之路。目前,集团已有宝山生产基地17000平米,具备50万平米工业化建筑的年生产能力。奉贤生产基地也正在筹建当中。
    在互联网农业领域,北孚集团旗下上海绿天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服务于社会的农业O2O电商平台,构建从基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减少中间环节,利用价格优势占据市场并让利与民,在线下建立社区生鲜自提冷鲜柜,极大的方便了消费者,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并建立可溯源的产品体系,严格把控产品质量,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舒心。2013年李克强总理视察了北孚集团上海天使农业课时有限公司收购的江苏田娘农场,更使秦少秋增添了信心。
    北孚集团的转型发展,是秦少秋的第二次创业。对此他说:“谈到转型发展,首先是对我自身的挑战。如何当好企业掌舵人,我的体会有三点,第一,对产业的选择,项目、产品的落点,必须看到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趋势,才能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企业的掌舵人必须成为学习型的创业者。放眼未来,才有未来。第二,角色要发生转化。对原有熟悉的领域,我可以亲力亲为,现在集团的产业布局,我已不可能事事关心,我的角色定位主要放在企业运营的组织设计上。第三,人力资源对企业转型发展至关重要,我会把很多精力很多时间用来培养人才,关心人才的成长,团队的建设。我大约花了三年的时间,才形成与转型需求相匹配的人才结构。”


    家国情怀——打造社会责任型企业
    船业承载了秦少秋个人的理想追求,又维系着他弄弄的家国情怀。从创业之初,他就把打造“员工自豪社会尊重的责任型企业”作为企业的愿景和目标,矢志不渝,坚持不懈。
    秦少秋认为,作为社会责任型企业,不仅仅是遵纪守法,诚信持业,有所作为,承担国家经济发展的企业责任,同时要干恶徒报,自觉回馈社会。北孚集团在创业发展的同时,始终如一关心公益事业,参与社区建设。
    在公益路上,都有北孚的身影。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2012年的“海葵”台风,北孚都于第一时间相应并积极参与,先后捐资100多万元。“有”大奥就有小爱,有大家也要有小家。这些年来,北孚除了在社会赈灾活动中不遗余力以外,也自觉维护员工权益,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如节日问候,生日寄赠祝贺卡、组织员工体检等。同时,北孚也注重员工的文化生活,每年定期举办“北孚杯”运动会,组织户外拓展活动等。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11月,集团财务张女士爱人住院,确诊为肝癌晚期,家里还有一个女儿,在大学就读,使张女士思想工作,减轻思想包袱,同时及时筹资捐助5万元,还通过集团工会倡议募捐,捐助总额9.7万元,帮助张女士解决了燃眉之急。这件事,感动的不仅仅十张女士,也使每一个员工感受到一个团体互相帮助的浓浓真情,体现了企业组织的正能量。
    多年来,北孚集团以社会责任型企业为愿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得到了社会的良好评价、鼓励和支持。2013年,北孚集团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秦少秋先生也被市工商联、市商会评为上海市工商联基层商会工作先进个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称号。
    在北孚集团还有一个值得体味的现象,所有员工中,既有创业之初就入职的老员工,也有曾经离职的员工,有的还成了秦少秋的合伙人。每年临近春节,集团春节联谊活动都会邀请一些离职员工参加,欢聚一堂。离职,基于理解;回来,真诚接纳。这正式秦少秋“海南百川 超越自我”的宽厚胸怀感染这身边的人。
    对此,这个搏击江湖的西北汉子深情地说:“国家有国家的梦,个人有个人的梦。说到梦每个人都会有。我自己年轻的时,自己的梦想,就是寻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尽职敬业,挣一份工资,孝顺父母,十时代的际遇成就了我的创业梦,要实现“员工自豪社会、社会尊重的责任型企业的愿景,不能自己单枪匹马,只有凝心聚力,共同创业,才能圆明天的梦。”